五月份听课反思部分作品展览(1)
发表日期2016/5/31 17:18:28 作者:王先进 有1059位读者读过
五月份听课反思
陈再玉
王春花老师每一学年无论教那个班,学期抽测全班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为什么呢?你听了她的课,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要注重字词教学。王老师不仅注重字词的扎实训练,还重视思维和说话的训练。万丈高楼从地起,只有基础牢固,高楼才会久经风雨而不倒。所以她教的学生总是基本功扎实,理解,思维,分析能力比较强,成绩自然也就突出了。
一、与众不同的导入课文
王老师刚上课就是句子练习,“我叫----------;我喜爱-----------。”让我看的莫名其妙。老师话锋一转 说:我喜爱小动物。你知道我喜爱什么动物吗?接着出示乌鸦的谜语让学生猜。老师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了教学情境中。老师在写课题“乌鸦”时,一边写一边说:乌鸦全身乌黑,黑得连眼睛和羽毛都 分不清了,所以看不到乌鸦的眼睛了“乌”。乌鸦是鸟类,“鸦”是鸟字旁。这样学生像在听故事中记住了“乌鸦”两个字的写法。既有趣味,又易于理解。
二、训练扎实的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老师用激励的方式学习生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效果非常好。老师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学生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读,读得好都有卡片奖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学习的气氛特别高涨。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老师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生字的认读,各种形式呈梯度型进入,引人入胜,不是机械地重复。
三、创设情境的说话练习
王老师重视对儿童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把说话训练与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综合起来进行。既训练学生认真地听,边听边想;又训练学生大胆地说,学生在说话训练中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如在理解“到处”一词时,老师出示了四组“乌鸦飞到---------”什么地方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到处”的意思,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找遍了的意思。在学习瓶口小,乌鸦喝不到水时,又用“因为……所以……”来练习因果关系,乌鸦放小石子到瓶子里处,又练习“-------把------放进--------------”,学生说得非常精彩,思维非常敏捷,听者不觉交口称赞。
四、激发探索的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的预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如果小乌鸦的身边没有小石子该怎么办?”给孩子们留下悬念,促使他们都想有一显身手的欲望,想与小乌鸦比一比谁聪明。我相信 孩子们课后一定会互相探讨交流,还可能把问题带回家与父母交流。这样,孩子们的阅读交流兴趣也许会一发不可收……从此爱上语文,会读书,会思考……
《三角形的内角和》听课有感
闵庭廷
5.20那天听了庞茜薇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课,从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很是亲切。这节课是一节探究课,要探究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对于这节课的几点疑问。
疑问一:出示一副三角尺,说一说每个角的度数。庞老师直接点名学生回答六个角的度数。我想,在这里先让学生在下面自己拿着自己的小尺说一说每个角的度数,然后再请学生汇报,这样会不会要更合理些。简单的知识要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疑问二:锐角三角形,∠1=55° ∠2=65° ∠3=60°,内角和=180°。其实,学生测量的这个三角形是庞老师发下去的,所以庞老师知道,∠1和∠2其实不是刚刚好是这两个度数。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用测量的方法有些缺陷,能不能再尝试其他的方法呢?庞老师说了很多很多,我觉得其实只要简单的再投影仪上用量角器示范量角的过程,学生立马就会发现∠1≠55° ∠2≠65。可见教师的简单示范是多么重要!
疑问三:撕拼法。庞老师简单示范了其中一个学生的作品,然后就草率的下了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学生仅仅是将一个锐角三角形进行操作的,这样只能得到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应该再展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撕拼过程,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合理。
本节课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很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是这节课的目的很显然不在于只教给学生结论,而是要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努力求证的科学精神,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庞老师要尽可能放手更多一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实验求证结论。在相互的争辩中明晰概念,让学习真的发生!
Unit 6 What time is it? 听课反思
邹梅玲
本课的内容选自三年级新起点英语第六单元What time is it? story time。开始苏老师用了一个视频,让学生感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是极好的。好多老师都会巧妙运用歌曲、或chant,或游戏,或猜谜。这些趣味十足的活动都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感受英语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英语的理念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个部分,苏老师设计了Let’s count的环节,复习了数字1—10,并且新授了单词eleven和twelve。引出clock钟,并且说明钟是用来告诉我们时间的。从而进入了本课重点句型的学习What time is it? It’s … o’clock.这个句型的教授以及操练,苏老师采用了游戏、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和流程上没有问题,但是苏老师没有注意训练孩子们语言的严谨性。一味地走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句型的教授并没有达成,学生学下来之后不会提问,回答时也不能用完整的句子回答,这是很大的失误之处。接下来开始教授It’s time for…的句型。老师给出了一个自己的timetable,还是缺乏语言的严谨性。似乎是为了教授breakfast、dinner、bed等单词,脱离了句子。其实设计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很大。甚至出现了What do I do?等句型,忽略本课重要句型的操练。给出的表格,实际上可以很好地操练What time is it? It’s … o’clock. It’s time for…老师只要给出示范,学生便可以模仿老师,用本课的重点句型描述表格。
对于Story部分,苏老师设计了watch and choose, read and find, retell, listen and repeat, group reading等环节。选出一个故事的题目,这个体现了整体性的思路。不过retell放在read之前,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学生对文章并不熟悉,朗读都不会,更别提对课文进行复述了,所以还是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流程。
这堂课的施教情况来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和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我也感受到创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复制与粘贴图形》听课反思
杨阳
本课是三年级《信息技术》的内容,安排在画图部分主要工具学习完之后,应该属于技巧运用的一部分,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本课主要学习复制、粘贴以及移动图形的方法,掌握对相同图形进行复制粘贴的技巧,以简化作图的过程。
本课汤山小学刘老师设计了四个小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做“完成拼图”,由学生自己完成拼图,揭示课题,学生兴趣盎然。
第二个任务是做“小猴种桃树”,这个任务基本上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课堂的核心,首先在给小猴种树时先强调了选定工具和透明背景模式,为后面的复制粘贴工作做好铺垫,在分配过程中,还讲了一下任意形状的裁剪和选定的区别,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和教师课件上的提示,发现复制、粘贴的使用方法并尝试操作,然后请学生做小老师演示:一是检查学习效果、二是通过演示帮助那些不会的同学、三是将教师的讲解穿插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将本课的重难点加以强调,加深学生印象、四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老师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能够总结出复制完整的操作步骤,将教学重点消化在每位学生心里。
第三个任务是做“桃树开花”,这里出现本课的难点——“透明背景”与“不透明背景”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做,有意让学生出错,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会让学生盲目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适时引导他们可以通过书本、及小组探究,共同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第四个任务是“桃子丰收了”,这里主要传授了剪切这个知识,同时将剪切和复制加以比较,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命令的理解,同时在这个任务中还让学生体会到“复制一次可粘贴多次”的操作技巧,复制是将对象复制到剪贴板,剪切是将对象移动到剪贴板,怕学生不理解就说成复制是将原有图像保留,剪切是原有图像不保留,其实这里只要演示一下,学生就应该会明白。
本课的学习更多的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听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重要性。
首先说说教学手段,在本课教学中,注重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而把教师传统的教师演示法放在次要位置,因为我觉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更多的不应该只是掌握一种操作能力,而是教会学生会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的演示更多的会使孩子依葫芦画瓢,也许这种操作他现在能做出来,但是一但换了一种方式就不行了。比如说本课一开始我就采用教师演示来讲解复制粘贴的操作步骤,再让孩子做,教学效果会立即体现,可我相信在后面我的拓展任务中能做出来的就不多了。在自主学习中,学生会出错,我们应让他出错,只有出错了他才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想法与做法。这其实是在培养一种学习能力,出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计算机的操作数不胜数,与其交给学生一种两种操作技巧,不如教他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让学生的学习不再独立,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计算机学习中尤其需要这一点,学生的合作学习会使我们计算机教学变得简单、轻松。
然后说说教学情境,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好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和选好教学素材对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是很有帮助的,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不再枯燥,有了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对于新知识他们会更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教学效果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心情愉悦,在快乐中创新。同时在电脑课上学生不仅只是掌握电脑的操作能力,还要有情操的培养,一个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学得开心,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好的情操,同时选好教学素材会让你的教学事半功倍,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