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绿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
发表日期2008/6/18 8:12:14 作者:无 有997位读者读过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1世纪议程》指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从小学学龄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的教育。”
2、绿色教育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大基本国策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实施“绿色教育”,不但重视传授、培养学生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行为,而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智力基础(如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协作的能力、坚韧不拔、百折不绕、勇于创新的精神,认真负责、善始善终的态度等),这本身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本质。
3、人类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一直都试着和自然和谐相处。但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的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界逐渐在人类面前退缩。无情的事实开始一一摆在人类面前:土壤沙化、臭氧空洞、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酸雨形成、水体污染、江河断流,垃圾肆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4、人类寻求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追求自然完美的一种高级体现。绿色教育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它能通过“环境”的改善,熏陶校园里的全体成员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使校园物化环境与文化气息真正融为一体。所以提高对“绿色教育”的认识,为21世纪培养具有友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级人才,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即从现在起大力抓好“绿色教育”。实施“绿色教育”决不是应时之举、权宜之计,而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绿色代表着和平,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和谐美好的希望。因此,绿色德育,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教育者从人与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而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进而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为此,学校遵循 “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和“环境是育人力量”的科学理论,运用“绿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性地设计绿色校园文化,开展绿色德育研究,促使我校师生成为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读书人,能崇尚自由、平等、正义,追求真、善、美。
二、所谓“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就是绿色化的教育,就是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教育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持续发展潜力的教育。绿色教育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教育,进步的教育,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育,对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及教育活动而言,都蕴含着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它体现了一种自然、和谐、人本、民主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形成文明。
绿色教育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叶澜)
绿色教育,这是一种绿意盎然的教育风景,它如诗如画:这里有阳光和雨露,那是先进的办学思想;这里有清泉,那是教师们澄澈的心灵,是孩子们的明眸;这里有溪流,那是教师们不断创新的思潮;这里有鸟鸣,那是荡漾在校园里那一片蓝天上的欢声和笑语。愿绿色永驻校园,愿绿色教育常青!
三、研究的内容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结合本校的实地、实际情况,“绿色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定为: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活动之中,引导全体师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师生保护家乡环境的责任感;掌握基础环境科学知识;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家园环境行动。
1、学科渗透绿色教育。
2、独立设课,进行绿色教育
3、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技能
4、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文化。
四、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建立对环境的正确价值观,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我国于70年代末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在面临环境严峻形势的今天,环境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1996年在我国教育领域开创了“绿色教育”,全国各地有许多学校把“绿色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养和改进校园环境管理的切入点,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通过“绿色教育”,不仅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通过学生带动了家庭,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了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影响了社会,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2、至于国外“绿色教育”研究,则要比中国略早一步: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开始了欧洲“生态学校”计划。1999年,欧洲有19个国家的4000多所学校开展绿色教育研究。继而,澳大利亚、印度、美国、中国香港等许多国家也引入了“绿色教育”理念,倡导师生积极学习环境知识、校园环境教育与教学、解决周围环境问题、开展节约资源、开展环保行动等交流活动。
五、理论依据
1、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观念。
2、以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以及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平衡、代际公平等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教育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
3、利用和发展近年来我校在科技教学、校园文化的建设、STS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科研及教研成果。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广泛开展有关经济社会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同时在着力培养学生个体主体精神与相关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集体的主体责任意识、主题合作意识和相关能力,以及学生个体、集体的社区参与意识、社区责任意识与相关能力。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特别是通过具体研究过程,促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文化底蕴进一步积淀,进一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绿色人文素养。
2、通过研究,使我们校园形成浓郁的绿色文化氛围,真正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育人场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优质教育。
七、研究条件
1.我校是一所现代化的乡村中心小学,共有六个年级,21个班,920名学生,60名教师。学校目标是创江苏省绿色学校,碧水、蓝天、清静、绿色是学校环境特色。目前,我校建设规划正是向这一目标有序进行。这为绿色教育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2.学校少先队工作重点是:在少先队中宣传环保意识,发动学生参与环保实践,使学校成为一少年环保学校,这为绿色教育研究奠定了精神基础。
3.课题研究负责人之一黄秋森,是学校副校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研究水平。课题主要研究员皇甫二林,是学校教科室主任,大专毕业,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其他人员均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水平。
4.目前,学校绿化工作已全部到位。步入校园,盎然的绿草,茁壮的小树,清清的池水,即可映入眼帘,“碧水、蓝天、绿色、清静”已成事实的校园文化景观,为课题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奠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八、实施措施
1、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1)营造生态性校园物质文化。
(2)营造人文性校园制度文化。
(3)创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2、努力塑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师。
(1)提出明确的师德建设目标,促进师资队伍的“绿”化。(2)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3)积极开展“争做绿色教师活动”活动。
(4)努力形成个性化的管理风格。
3、通力合作,努力培养能关爱自然、个性鲜明的绿色学生。
(1)组织开展系列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
(2)处处体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加强各阵地建设,深化绿色体验,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A、建立“绿色班级基地”。
B、建立“绿色家庭基地”。
C、建立“绿色社区基地”。
九、实施途径: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2、与校子课题研究相结合。
3、各学科有机渗透绿色教育的理念、方法等。
4、室内、校内、家庭、社区等一系列教育、体验和实践基地。
5、各类有关绿色教育的学习、探究和实践活动。
十、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行动实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实验法:做好实验前、中、后期的检测工作,并作好记载。
2、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需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4、数据统计法和理论研究法检测实验结果。
十一、研究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以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素养提高来设计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各种活动,各种活动都要体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融合。
2、主体性原则。即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设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设计各种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3、实践性原则。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每一项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做到知、情、行、意统一。
4、“因校制宜”原则。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策划、择优取美,营造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开展的德育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十二、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集。
2、绿色德育教案、论文、经验总结专辑。
3、进行社会评估,得到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认可、肯定。
4、争创江苏省绿色学校。
十三、课题组成员
组长:笪洪明
副组长:黄秋森
组员:罗正保、皇甫二林、庞志荣、时桂萍、李小兵、宣中虎、皇甫小利、王先进、陈道琴、皇甫海燕
十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6、8—2006.11
对课程进行需要评估,制定《乡村中心小学绿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方案方案,构建研究网络。重点是组内子课题研讨、典型引路、积累拓展、写好阶段小结。
“绿色管理”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绿色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案。
“绿色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制定“绿色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案。
“绿色课堂教学”课题组:制定“绿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案。
“绿色德育”课题组:制定“绿色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7、1—2007、6
根据《乡村中心小学绿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分工合作,落实研究。重点是主课题调控,“小田实践、大田推广”,定期开设展示课,组织每年一次的阶段性汇报。
“绿色管理”课题组:制定一系列绿色管理的方案、规定,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修订完善。
“绿色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
“绿色课堂教学”课题组: 研究制定“绿色课堂教学”各科标准和实施途径、方法,开展“绿色课堂教学”研究。
“绿色德育”课题组:研究制定“绿色德育”实施方案,开展绿色德育实践研究。
第三阶段:2007.7—2008、6
绿色教育课程的开发,编制绿色教育校本教材,实施总结与评估,申请结题鉴定。重点是整体检验成果,开发资源,提炼经验,探索本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及其推广应用价值。
“绿色管理”课题组:完善学校“绿色管理”方案、管理方法,编制学校“绿色管理”方案集、论文集。
“绿色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究学校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编制“绿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小课题研究个案集。
“绿色课堂教学”课题组:研制学校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编制绿色课堂教学实录集、论文集。
“绿色德育”课题组:修订“绿色德育”校本教材,汇编“绿色德育”专题论文集、个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