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管理>>课题研究>>阅览文章

绿色的数学课堂随想

发表日期2008/6/18 8:38:52 作者:无 有1143位读者读过

绿色的数学课堂随想

上峰中心小学皇甫二林

绿色课堂一方面应追求生动性、趣味性,还课堂真、善、美;另一方面针对数学素养的有效的健康的习得,要亲近文化和生活。

1、文化性

 在即将公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是一个单独的板块,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学自身的不断发展,数学在人类社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如对计算机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冯 诺伊曼所言,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由于数学是一门研究“量”的科学,它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各种量的规律性,因而必然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事实上,当今在自然科学方面,数学除了在力学、物理学和工程研究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外,在生物科学各分支的成功应用尤为突出;在社会科学方面,数学已在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大显身手。因此,当今在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观念是: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是与人类共生的,在其历史的演变中时刻浸润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因而作为文化的数学课堂上应有历史的回音,应有人的呼吸。这里的人更多的指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因此,数学文化应该走进中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揭示数学文化内涵,走出数学孤立主义的阴影。

和所有文化现象一样,数学文化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孤立主义的数学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数学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赏,自言自语,令人把数学家当成“怪人”。学校里的数学,原本是青少年喜爱的学科,却成为过滤的“筛子”、打人的“棒子”。优秀的数学文化,会是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得心应手的仆人、聪明伶俐的宠物。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但是,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以下将阐述一个新视角,力求多侧面地展现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举例来说,中学课程里有“对称”,文学中则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那么对仗是什么?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明月对清泉,都是自然景物,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名词“月”对“泉”,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文学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文学意境也有和数学观念相通的地方。徐利治先生早就指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正是极限概念的意境。

总之,数学文化离不开数学史,但是不能仅限于数学史。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2、工具性

    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在课堂的映射就是夯实双基,强调应用。新的教学大纲提出要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 “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已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为此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3、发展性

   展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知识和情感的储备。这就要求知识是可流动的、可升级的,不能把知识点神化、僵化。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发展性?笔者认为:

(1) 自由  学生要自由。只有学生自由的存在,学生的灵性和个性才能在课堂中飞扬。只有学习者思维的灵动,才会有思维的碰撞和优化。

(2) 互动  师生、生生要实现多元沟通。对于有的教材要放手让学生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互助。别以为学生离开了教师就不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科之间的交互和共振,会创造出很多的有价值的知识。

(3) 时尚  联系学生的实际就要关注生活的变化。教师应拥有一份数学的敏感,对数学教师来讲,生活的本身是数字化的。要从生活中捕捉更真实鲜活的素材,充实教材对生活的缺位。

中国在历史上曾是数学领先国家,勾股定理、九章算术、圆周率等成果都比外国早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为什么一千多年之后我们反而落后了?究其原因,中学生最为缺乏的恰恰是对数学文化性、工具性、发展性的深刻认识,很多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数学,缺乏对数学的深刻认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数学实践能力,诱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体来说,数学实践能力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从而对数学感兴趣,保持好奇心、增强求知欲,锻炼坚强的意志,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在开展数学活动中,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使数学的学习与活动不再停留于解题的过程,或者说扩大 “解题” 的外延,在 “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而感受教学活动之美,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的活力。除此以外,感受数学美的途径还有许多,比如:

 一、阅读欣赏 数学是如此美丽

大学的数学专业专门开设了数学史这一门课程,向读者传播数学的美,提高读者的数学文化素养,我认为这种形式在中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多阅读数学科普及数学史方面的书刊,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文化素养。

二、快乐搜索:感受国际数学家大会

    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有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项中唯独没有数学方面的奖项,但数学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国际上有个菲尔兹,代表了数学家的最高荣誉。从某个侧面来反映数学的重要地位。

三、真心体验:数学好玩与玩好数学

在生活中存在许多著名的数学问题,比如说七桥问题、四色问题、黄金分割等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好玩的,而在“玩”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学到不少的数学知识。

总之,对数学教育者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从“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上来看,教育应当承担对人的发展和完善的终极关怀,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自然不可能仅由数学教育这一小块来承担此大任。对数学教师来说,应该培养数学的哲学观,将数学的文化性、工具性、发展性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建立起绿色的数学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加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