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方案
发表日期2008/6/18 8:41:21 作者:无 有1122位读者读过
《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方案
江宁区上峰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话题,党和国家也屡屡在相关文件中提到这一问题。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道路。”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提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国民素质的重点又是文化素质。我们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我们尝试提出“创设任务型教学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培养人才的需要
我国未来的发展,要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样的转变,要求教育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世界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腾飞,而支撑这些的正是科学技术,而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从小就打好基础,获得各种能力,以适应将来面临的各种挑战。
3、本校的教学现状的需要
4、国内外同类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课题的界定
1、课题的意义
本课题包含两层意思:即“任务型”、“自主学习能力”。所谓“任务型”课堂教学旨在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大胆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所谓“自主学习能力”是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乐学。
2、任务型教学活动的特点
① 意义是首要的;
②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③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
④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3、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
4、体验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三、研究目标
1、研究目标
(1)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对“任务”的开发、设置、实施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策略和能力。
(2)探索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到的实践积累和丰富经验。
2、培养目标
(1)通过“活动化”、“游戏化”的课堂教学,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通过“生活化”语言情景的创设,改变过去呆板、保守的操练为生动地、带有真情实感的交际运用。从而,使学生走近生活,学以至用。
(3)通过活动“任务化”,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各种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四、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创新的原则
①鼓励学习者为了自身的目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
②设计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3、自主性原则
让学生凭兴趣,主动接受学习内容。学习动机以获取信息这一实际需要为中心;学习范围是开放丰富的,学习方式是灵活的。
五、研究内容
1、构建教学模式
2、模式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3、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操作。(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会等)
4、模式操作过程中的管理与激励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个案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开设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实验课,进行个案评价,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实验比较法
成立实验班与对照班,不断比较分析,总结实验手段的有效性。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①筹建课题组
②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索整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及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2、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8年6月)
①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性实验计划
②按计划分阶段实施
③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④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收集整理各方面资料,总结推广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八、成果形式
1、撰写与研究报告
2、论文、优秀案例
3、教学实况录像资料
4、相关的课件
九、经费保障
研究经费采用自筹与下拔相结合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笪鸿明
副组长:黄秋森
成员:罗正保 皇甫二林 庞志荣 皇甫小利
陈道琴 李小兵 王先进 皇甫海燕 宣中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