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发表日期2008/6/18 8:45:25 作者:无 有1336位读者读过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上峰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实验已经全面启动,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大特色。学生自主参与非母语语言实践活动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即让学生在明确任务—参与活动—主动交际的语言活动过程中经历一个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当作等待灌满的“空罐子”,而是语言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这一过程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使他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在体验中感悟、在参与中发展,在交流中逐步提高,学习效率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中,我们实施了任务型课堂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以“任务型“课堂英语教学为理论指导,以我校尝试实施”双语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为背景,探索以“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寻求促进学生英语口语实践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法。同时,主张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能力,为从小学好英语打好基础。
二、 课题的涵义、理论基础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的涵义:
“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情景中,通过大胆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至用的学习效果。它是一个动态的、以注意为中心、强调通过体验、实践而完成的过程。“任务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知识点中的“topic”,为学生设置某一 个学习段的“主题”,将教学要求设置为该阶段的学习任务。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为了特定的语言系列活动,激励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并探索语言的意义所在。由于任务都涉及到音域的实际运用,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理解、交际是,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形式上,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由语法训练转向交际训练的机会,它能够激励学生在不明显感觉到失败、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尝试使用他们已经存储在记忆中的英语,通过完成具体任务的系列活动来学习语言,自然地、有意义地增进英语能力的习得。
(二)、理论基础
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任务型”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指出,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包括前期任务(Pre – task )、任务环(task – cycle )和语言点(language focus)三个部分。在前期任务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任务环由任务(task )、构想(planning)和汇报(report)三个部分组成。在语言点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纽南(David Nunan)对“任务”的定义进行了归纳(1989):(1)、任务是指由教师调制和调节的、学生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最后输出语言的一个活动。(2)、任务是指练习和理解语言的一个行动或活动,如听录音画图等。(3)、任务是指一系列促进语言学习的计划,它具有特定的目标、恰当的内容、规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结果等基本特点。
(三)、目标
1、研究目标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形成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对“任务”的开发、设置、实施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策略和能力。
(2)、探索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独到的实践积累和丰富经验。
2、培养目标
(1)、通过“活动化”、“游戏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并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对英语学科的重视,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强烈的需要。从被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学生为主动的发展。
(2)、功过“生活化”语言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真实口语交际提供了可能,改变学生在运用语言过程中的呆板、保守的操练为生动地、带有真实情感的交际运用,从而,使得语言更能走近学生生活,达成“学以至用”的目的。
(3)、通过活动“任务化”,充分运用学生各种能力,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方法。
三、 研究内容和实施措施:
(一)、研究内容: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中介,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可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来研究:
(1)、明确任务: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和确定课堂教学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我们主要是依据课程的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活化教材。把要学的语言结构通过某种活动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行为,还原为他们在语言焦急中的原貌。即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丰富英语知识的内容,形成较全面、完整的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景对话场景。
第二:综合训练。确定的任务能使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主动地调动多种感官来解决交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层次分明。设计的学习任务要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过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有完成任务的信心。
(2)、熟练任务:在这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教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自觉地学习和使用英语。此处的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法要尽量真实,贴近实际。
(3)、完成任务:这一阶段学生能依据所学,综合处理和使用信息,在一定的环境中,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具备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措施:
1、导向机制。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将及时收集有关“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文章,组织教师学习,帮助教师把握课题研究的动向。引导他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识“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2、保障机制。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保障校园双语氛围的创设和实施,让“每一面墙,每一件物,每一句口号,每一个标记,从语言和形式上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努力使整个校园为一个“英语村”。而且,力争以校园大环境建设带动班级小环境创设,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英语氛围的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每日英语时间,保障学生“校园英语300句”及“Weekly English”的扎实有效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英语听说素质。
3、活动机制。我们将围绕课题,组织有关的研究活动。并结合课题实践课,向全市课题组兄弟学校老师作课,提高我组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4、教研机制。我们四位英语教师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各有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定期交流、总结,形成经验。并组织教师书写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总结,积累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形式: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的方法为主,辅以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
(二)、成果形式:课题方案、实验报告、系列论文、任务设计方案、教学模式总结、展示课汇报。
五、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9 – 2006、12):子课题选择、方案设计。这一阶段完成理论资料研究、课题论证、研究人员的确定、实验整体设计。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7、1 – 2008、6):依据研究方案,分阶段实施并小结。这一阶段通过理论或实践的有机整合,完成实践作课,并出炉一些有质量的相关论文,积累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8、9 – 2008、12):总结反思,撰写研究报告。
1、总结性测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全面测试,进行统计分析。
2、成果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组织结构:
组长:笪鸿明
副组长:黄秋森
成员:罗正保 皇甫二林 庞志荣 时桂萍宣中虎 皇甫小利
陈道琴 李小兵 王先进 皇甫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