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管理>>课题研究>>阅览文章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发表日期2008/6/18 8:47:46 作者:无 有1152位读者读过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上峰中心小学李小兵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融合了我国古代“心物交融”的教学思想,而且能充分地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互补协同作用。教师运用好情境教学,能有效地处理好“物”、“情”、“辞”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以“思”识“物”。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境创设。

一、以“生活”展现情境

即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生活的场景是非常广阔的,教师应结合所教课文内容、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季节的变换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进行教学,做到感知目标要鲜明,带入情境要有序,观察情境有所悟。

例如在教学古诗《小荷》时,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季节,我就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未到荷塘边,先让学生听“潺潺”地流水声,闻空气中散发着的荷花的“清香”;来到荷塘边,指导学生观察水中柳树的倒影、“初放、盛开”的荷花,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含苞未放”的荷花,体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优美诗句。然后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背诵诗句,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占主导,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例如在学完《鸟的天堂》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鸟通人性吗?”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呢?于是在下节课上课之前我捉了一只麻雀,课堂上我没有急于揭晓答案,而是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观察和挑逗这只小麻雀,学生们开心极了,他们把这只小麻雀捧在手掌心,轻抚它,喂它食物……,开始麻雀很胆怯。渐渐地,它把眼前的孩子们当成了朋友一样嬉戏、蹦跳……,学生们也因此更喜欢这只小麻雀了。我见时机已成熟便让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解答了问题,而且还自发地倡议要善待动物,放飞了那只小麻雀,当看到孩子们那兴奋的神情,我也欣慰地笑了。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利用画面创设情境,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展示教材中的形象插图

即将教材中内容特别丰富的、形象特别鲜明的、意境又比较深远的插图放大展示出来,以表现出饱满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浙江潮》是一篇优秀的现代散文,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作者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述地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了古人所说的“壮观天下无”的奇观。教学中放大浙江潮的插图,让学生在插图中选好观察点,观察不同时段潮的变化,真正体验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为课文画简笔画

用笔勾勒线条以再现情境的一种画面,它能把教材的内涵直接、形象地揭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瀑布》这篇课文中,作者详细地刻画了站在瀑布脚下观察到的瀑布景象,教师可用笔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瀑布的大体轮廓及不同地势水流的变化,直接形象地将瀑布的样子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画面,更给学生一种新异、真切的感觉,具有动画的特点。它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出山石、瀑布、潮水等自然景观,还可以以动画的形式,播放故事的全过程,是情境教学的主要途径。

《黄山奇石》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看看有名的黄山风景。听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怎能不做准备呢?不过老师的朋友听说我们要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设计几个宣传黄山风景的广告语,所写的广告语一定要准确、生动反映黄山风景的特点,吸引更多的游人。接着多媒体展示黄山迷人的景色,加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同时也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抑扬顿挫等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使人的心情得以陶冶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多媒体播放春景和“鸟语泉鸣”。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描述的的意境之中,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表演”体会情境

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往往就可以得到解决,且印象深不易忘掉。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

如《寓言两则》一文,引导学生领悟一些生活道理是学习本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能深入地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在熟读课文及大致了解不同人物思想之后,我便让学生自己表演楚人和郑人两个不同的角色。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示演。在表演中我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为了加深学生对寓言道理的领悟,我还添加了适当的语言和动作情境。这样通过表演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了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六、以“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创设情境,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性、主导性、形象性、启发性。示范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程序性,有重点、有中心,能结合学生实际;主导性要求教师的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具有导向性;形象性要求教师的语言描绘具体、形象,使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性则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

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现在草原生态遭破坏的画面,教师结合画面用语言详尽描述,在学生叹息声中加以引导,老舍先生去过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这样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导向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学生带着这种好奇,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浓厚,然后经过独立学习和思考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情境教学为课堂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它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灵活地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