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听课反思”优秀作品展览(语文)
发表日期2016/5/3 15:39:59 作者:王先进 有1037位读者读过
《识字6》听课反思
皇甫小利
陈老师执教的《识字6》是一篇以“词串”形式识字的课文,课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文本将12种动物名称排成4组,每一排都是押韵的词串,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的韵味。并配以相应的图画,渗透了动物回归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一上课,陈老师就以谈话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你到动物园玩过吗?都认识哪些动物?今天,我们一起到森林王国认识更多的小动物。这样的导入,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愉悦、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陈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词串。采用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孩子们小组学习读词串,再进行汇报展示、纠错,从而实现会读的目标。在会读的基础上,陈老师又利用图片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小动物,最后学习写字。这样层层深入,扶放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生字,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
在教学中,陈老师还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全部学完课文后,出示“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有()老虎、狮子,有( )的猴子,有( )的孔雀,有( )的棕熊”“森林医生();沙漠之舟();百兽之王();跳远冠军();四不像()”,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动物特点的理解,又能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设计了“说说和动物有关的成语”,“为保护动物设计公益用语”,激发学生浓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欲望和情感,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教育。
听完这节课,我还有一些小建议,如:课堂的导入还可以更精彩。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叠加图片、音频和视频的效果全面呈现12种动物的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到动物们的个性,为课文的学习埋下良好的伏笔。拓展练习还可以更开放。教师在让学生说说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听陈再玉老师《识字6》有感
杨雪
苏教版第四册《识字6》是一篇以“词串”形式识字的韵文。课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领进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我听了陈再玉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气氛、情境创设等外在因素。因此,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他们觉得有趣,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学得消极,被动。为此,一上课,陈老师就以谈话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去过动物园吗?见过哪些动物?之后,陈老师借助多媒体,全面呈现12种动物的形象。观看过程中,学生们的一声声惊叹和富有变化的面部表情,让我明白此时孩子们已经入情入境。学生的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到了动物们的个性,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了良好的伏笔。这使陈老师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同时,在具体形象的感受中,孩子们的情感和认知也能协调地发展起来。
二、学生主体识字,感受汉字文化
识字、写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陈老师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分为两步:先让孩子们自学,再人人争当小老师,把自己学会的字介绍给大家;对有一定难度的,就由老师带着学。这样扶放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生字,又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生字的兴趣。比如,陈老师将“狮、猴、猩”三个反犬旁的汉字进行归类识字。在孩子们已经拥有形声字知识的基础上,陈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偏旁(反犬旁,与动物有关,表形)、读音(表声)、结构等方面品析这三个汉字,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说话练习,思想教育
教学中,陈老师安排了两处说话练习,难度逐层提高,夯实语言文字学习。第一处是填空:出示“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啊!有威武的狮子,有( )的( ),有( )的( ),还有( )的( )”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动物特点的理解,又能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二处是在全部学完韵文后,在此基础上,陈老师将感情基调一转,学习了几个关于动物的成语,接着让学生小组设计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激发学生浓烈地保护野生动物的欲望和情感,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教育。
《秦兵马俑》听课反思
龚佳笑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辉煌的历史。苏老师在教学也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会预习的优势,在教学上有一定的取舍,她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苏老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充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朗读层层深入,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对话,书声朗朗的课堂更是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苏老师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采用比较法,突破重难点,促进读写训练到位。比如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为了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特点上的重要作用,苏老师采用了改写,让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悟出列数字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准确性,作比较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形象性具体性等作用。让学生在畅谈中明白了观察中加入想象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具体,内容更充实的好处。从而使接下来的仿写也水到渠成。
以上的这些闪光点都是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的。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一堂课是堪称完美的。
人们常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皆语文。”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大语文关,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但仅仅凭借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在介绍到不同类型与个性的兵马俑时,可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与书上内容有机结合,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秦兵马俑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只有将语文的课程内容与课文内容有机的整合,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