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课《说勤奋》教学案例:
发表日期2008/11/11 12:05:35 作者:无 有1100位读者读过
长文短教,平等对话,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苏教版教材第七册15课《说勤奋》教学案例:
……
师: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
生:(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作者的观点。)
师:找到了吗?谁来读读?(生读有关句子)
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师:谁来读第一句话?
(生读)
师:老师听不懂,你能把这两句话合为一句话吗?
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师:还是有点不懂,什么桥梁不桥梁的?还大道呢。
生: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依靠勤奋。
生:勤奋能让我们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师:这下明白了,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点评: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老师在这里处理得很好,用幽默的语言促发学生思考、感悟。】
师:听老师读第二句话。(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
生:要想有所作为,只有靠勤奋。
师:没有其它途径了?
生:没有了。
师:那好,你平时勤勤恳恳地学习,苦得像个老黄牛似的,我就不,考试的时候我偷看你的,同样也能取得好成绩,实现了这学期的理想。(学生笑)
生:即使考到好成绩,也没有人会看得起你。
生: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
生:这样的成绩是虚假的,欺骗人的。
师总结:你们已认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了?
生:(齐说)是的。
师:齐读这句话。
(生读,突出了“只有”一词,读得很是肯定。)
师:再听老师读这句话。(强调“一生”一词),现在又听出什么来了?
生: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是一生勤奋。
生:要坚持不懈的勤奋。
师:对的,不能因为这学期考得好,下学期就不努力了;也不能因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整天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应当要——
生:持之以恒。
师:是啊,持之以恒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有了它,还有什么实现不了的?齐读。(手指大屏幕)
生:(齐读大屏幕上的话)
【点评:对于两句话观点的感悟,这位老师巧妙地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前者是学生自读自悟,后者是师读生悟,这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里也教给了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说一百遍呢?
生:(迟迟疑疑)我相信了。(学生笑)
师:你怎么这么没有立场?(问另一个学生)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我说一千遍,看你相信不相信。(学生笑)
生:还是不相信。
师:那叫我怎样你才相信?
生:举一些事例来说明。
师:对,我们学到了一点: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作者举例了吗?
生:举了。
师:举了谁的例子?
生:司马光和童第周。
师: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学生笑)
生:因为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很勤奋……
师:(打断学生的话)你意思就是说老师不勤奋了?(学生笑)
生:不是的,因为他们成功了……
师:你意思又是说老师不成功了?(学生笑)
生:(有点不好意思,一时答不上来)
生:因为你没名气。(学生笑)
师:这话说得让老师寒碜,我下辈子非得弄出个名气来,让他来写我。(学生笑)
生:因为别人不知道你。
师:到这儿,我们又学到了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轻声读课文)
【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实在是精彩,这里教者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方法: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但,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生动、幽默的对话来暗示和点拨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学生学的生动而又深刻,这就是“润物细无声”。】
师:谁先来读有关马光成功的语句。
生:(读司马光成功的语句。把“鉴”读成了“qìàn”)师:你怎么不把那个字读成牙签的“签”的?(学生笑,读错的学生立即重读纠正了过来)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生:《资治通鉴》。
师:所以司马光成功了。那童第周呢?
生:(读童第周成功的语句)
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
生:完成。(师摇头)
生:影响。
师:什么样的影响?
生:很大的影响。
师:在我们学校很大的影响吗?(学生笑)
生:不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师:所以童第周也成功了。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生:勤奋。
师: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点评:这位老师处理教材有他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这里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生:(读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
生:小时候。
师:下一句呢?
生:长大后。
师:这就叫做——
生:一生勤奋。
【点评:点得很好,与前面的教学相呼应,在下面的环节中,还有类似的“回应”。】
师:谁来读上面一句话?(生读)什么叫“滚瓜烂熟”?
生:就是对文章已经熟透了。
生:可以背下来了。
师:甚至倒背如流,那么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
生:一遍又一遍的读。
师: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
生:(学生笑)不是。
师:那是多少遍?
生:不知道多少遍,无数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齐读大屏幕上的第一句话。(生读)
师:谁来继续读大屏幕上的第二句话。(生读)
师: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用圆木头做的。
师:如果让你用这种枕头习惯吗?
生:不习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睡觉时,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会滚开。
师:这样就会影响你的——
生:睡觉。
师:破坏你的——
生:好梦。
师:真是烦死了,但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
生:警枕。
师: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是警察的“警”吗?
生:不是,是警戒的意思。
师:很不错,会思考。
(这时,还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着手)
师:你手举这么高,是不是还有什么高见?(学生笑)
生:还可以是提醒的意思。
师:说得非常好,送给他掌声。(学生鼓掌)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
生: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
师:继续说,还有。
生: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
师:争分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指课题)
生: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师:再来看童第周的勤奋。
生:(读书中有关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
生:起早贪黑。
【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师: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生:勤奋。)
师:谁来读这两句话?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到此,已掀起了教学的第一个高潮,师生配合得异常默契,生情、师情、文情融为一体,三次的“这就是——勤奋”形成渐强的节奏敲击学生的心灵。】
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 睡觉时 天刚亮 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生:他们都很抓紧时间。
师:能否把“抓紧”换个词?
生:他们都很珍惜时间。
师:好听多了。(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再来读两句话。
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
生: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
生: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靠勤奋。
师:还能读出什么?
生:(一时无人举手)
师:学过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吧?
生:学过。
师: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他很聪明。
师:而且是从小就很聪明。再看看童第周呢?
生:上中学时成绩很差。
师:也就是基础差,再看他多大上中学的?
生:十七岁才进中学。
师:十七岁才进中学又说明他——
生:上学迟。
师:也就是起步晚。他们两个一开始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从小就聪明,一个是起步迟、基础差。
师:但他们最终都——
生:成功了。
师: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生: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点评: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又是整个教学中的亮点,这位老师并没有停留在对勤奋简单的、一般意义的理解上,而是进行了延续,更准确地说是提升。在整体设计上,教者大胆的对文章进行拆分并重组: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颇有创新,充分体现了教者对教材富有个性的理解。】
师:说得很好,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庞老师
(生自由读)
师:谁想读第一句?(生读)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成功要靠聪明,但关键靠的是勤奋。
师:说得好,也像一句名言。这句是说谁的?
生:司马光。(齐读)
师:谁来读第二句?(生读)知道“拙”的意思吗?
生:就是笨。
师:笨怕不怕?
生:不怕。
师:什么来弥补笨?
生:勤奋。
师:这就叫做——
生:(齐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师:再看看老师的这一句,老师虽然还没有“成家”,但也有名言。(学生笑)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当然好了,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写的这句话。(学生笑)
师:知道是写谁的?
生:是写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人的。
师: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我们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齐读名言。(生齐读)
(结束。)
【点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高潮,用名言的形式对课文主题进行概括和升华,新颖、深刻,而又吸引学生,教学到此嘎然而止,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反思:
1、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勤奋”二字,开门见山,点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又通过两个典型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最后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全文结构严谨,特别是两个事例各有侧重,缺一不可。教学中,教师紧扣“勤奋”,牢牢抓住课文的中心论点,紧扣两个事例,以“说”为主线,聚焦论点,对话体验,层层推进,让师生动心动情。
2、师生对话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整堂课教者紧紧抓住“勤奋”谈勤奋,在轻松愉悦、灵活深刻、丰富幽默的对话中,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谐,师生浸染于真实美好的氛围里,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阳光中。这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过程,“解放了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学会思考,学得主动,学得聪明,学得愉快。
3、“长文短教”是我校中年级组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专题。通过研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文短教”的成功与否,教师的两个“研读”起。着关键的作用。
首先,从教师的教着眼,研读教材。教材中说理性的文章所站的比例相对其他题材的文章而言是比较少的。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对这一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这样的分离: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淡化了语言文字,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分离。其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传给学生,让学生口里说大话,使教师、学生、文本分离,基于以上的思考,结合文本特点,教学中我们以这课的中心论点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两个事例,环环相扣。教师根据文本主题对具体内容进行取舍,避轻就重,抓住重点,对话体验,层层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