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 一节练习课设计的反思
发表日期2009/4/21 13:11:19 作者:无 有1301位读者读过
今天,我准备上《复式折线统计图》第二课时(练习课)。第一节课时,我按照往常习惯,打开教材和教案,开始准备课。复习的内容很快确定好了,当我看到教材时,发现只有三道题:4、小明把一个水仙花球放在装满水的玻璃瓶中,每两天观察一次,测量芽和根的长度,并将结果制成了下面的统计图。(图略)
问题有3个:(1)小明是第几天开始看到芽,第几天开始看到根的?
(2)和同学说说水仙花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
(3)你有兴趣找一种植物种子,做一次这样的实验吗?
5、下面是航模小组制作的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的记录。(图略)
问题是:(1)这两架飞机各飞行了多少秒?哪一架飞机飞行时间长一些?
(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10秒甲飞机的高度是多少米?乙飞机呢?起飞后第几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多少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3)说说从起飞后第15秒至第20秒乙飞机的飞行状态。
看到这些问题,我觉得第4题的前两问可以用纯粹的数学知识解答出来,可是第三问就牵涉到一些题目意外的内容了,那这儿就有一些问题了:水仙花是不是大家都熟知,尤其是的生长特性,即便就是要大家去养一棵水仙的话,恐怕在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兴趣的。更别提做“其他的实验”了。航模飞机的题目也有类似的感觉。
在我有了这些想法的同时,看到了第6题:2002年我国上海市和澳大利亚悉尼市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折现统计图。(表、图略)这更加让我想到学生知道悉尼吗,再加上“你知道吗”环节所说的情况,所以我决定,课堂教学在原有基础上要改动:首先,我做了几块小黑板,书写有“水仙花”“航模飞机”“上海”“悉尼”词样。课前复习结束,则分批次挂出这些词,来个词语分析,主要看大家的认识程度,果然,水仙花只有3、4名学生能说出是养在水中的,大家知道后,实际上也就为我们可以同时观察它的芽和根提供了可能性。航模飞机的飞行以什么状态才算好?悉尼和上海的介绍。……接着,我还提了一个问题,水仙花是先长芽还是先长根?就开始了练习,时间10分钟。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并把悉尼和上海的舒适度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学生认识很到位。
我觉得这样处理一下,有几个好处:一、学生兴趣浓,尤其是我开始介绍这些物体或城市时,增添了学生学习乐趣,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了一下。二、课堂教学中涉及到了课本以外的内容,渗透了科学常识、地理知识等,没有就书本教书本,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三、第6题的处理也为学生学习“你知道吗”的内容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