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科研>>教师培训>>阅览文章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发表日期2011/11/11 10:54:43 作者:无 有785位读者读过

环境伦理与环境教育

江宁区上峰中心小学   庞志荣

2009年11月

  摘 要: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习新的环境论理。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建立作为未来公民的学生新的环境论理及价值观,了解人与环境的互动,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本文还对环境教育的目的、方法、课程设置、学 合人师资培养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环境论理;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 、自工业革命之后,成长的价值体系便一直主导世界潮流,举凡政治。社会制度、教育文化科技发展及工商各业,无不以如何利于发展经济为思考重点,因此人们不断追求经济成长、鼓励消费,并认为科技至上,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而如今,我们也终于尝受了环境严重污染及破坏的恶果。近年来经济赴会的急速发展与变迁,也已造成环境的全面恶化,自然生态系统更遭受严重的浩劫。

  因此,若要改善环境品质,便必须重新探讨人类对环境的价值观,建立新的环境伦理,人们常将"价值"局限在金钱或市场价值,因此在面对经济开发及自然保育的两难困境时,往往忽略了环境还有保育物种、教育、研究、观赏及文化的价值。此外,人类常自认为"万物之灵",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也相信以人类的智慧足以改造世界,但此因素常忽略了人类其实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份子,与其他生物及非生物也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类虽然运用科技改造环境,但并无权耗尽所有的资源;大量的开发及滥垦滥捕、滥杀已经造成千万种物种的绝灭,如此惊人的灭种现象,也终将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害。因此,人类必须学习建立新的环境伦理,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珍惜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才能使万物永续发展,也才能确保人类后代子孙的生存环境。

希望透过教育的过程,来建立学生新的环境伦理及价值观,使其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共存经济成长有其极限科技不是至上个人消费也不是生活水准唯一的判断;并应朝向有计划的发展,重视长远的环境规划,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

  1.生态定律

  生态定律是自然的法则次环境的规范,人类也无法逃避,但人的行为与抉择常常缺乏整体的生态考量,例如:高尔夫球场开在水源区把校园内的落叶扫净,这些行为无形中都破坏了生态的循环及稳定。虽然有时自然的反扑不是立即的,但仍是无法抵挡,我们不可不警觉。因此现代人的生态概念急需加强。

  生态学本身是一门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因篇幅的限制,在此仅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族群成长,来阐明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依存及族群生长的动态平衡观念。这些观念提醒人们破坏环境会影响其他的生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本身,是在断绝人们生存的根本。

  2.可持续发展

  目前最热切呼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议题,因为可持续发展所注重不只是生态,也顾及普遍人的需要,这个理念或理想能解决"纯"生态保育所面临到的困难,如何进行才能达到此一境界,确值得深思。

地球上正面临种种环境危机,例如:物种急剧减少森林变成沙漠、空气污染冰污染,全球暖化、酸雨、臭氧层破洞。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正发生人口过多、贫穷的人越来越多的悲剧(这些人往往不识字竭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投有像样的房屋)。环境事件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常与人口政策农业、贸易政策,社会教育福利有关,这些环境危机存在着竞争与不平等,要保育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原始地区,我们必须要以宽广的胸怀,在保育和发展之中取得平衡点,思索物种的存在价值床来及现代人的需求,以有智慧的方式经营这个地球。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因应环境危机与贫穷而兴起的一种环保理念,一方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但又要不致危及到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它包括两个重要的因素:"需要"及"限制"。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除了基本需求外,也提高生活品质。而限制则包括目前的技术状况的限制赴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上的限制、以及生物圈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因各个国家的发展能力与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因而有异,如:发展中国家必须恢复成长,来对经济发展,减轻贫困和改善环境状况,发挥最直接作用。发达国家必须在减少原料和能源密集活动,并提高原料和能源的效率,其成长速率可算持续。另外各国之间因著国际经济作用,彼此相互影响,想要减少贫穷国家和富有国家的差距,将有必要重新调整国际经济关系,达到更公平的使用资源。

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可持续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IUCN,1991)人们必须培养一种新的伦理--每一个人是地球生命体的一部分,这个生命体牵系着每一个社会、这一代与后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部分,它包含着文化和自然歧异度。每个人都有基本和平等的权力,每个人都要尊重和负起维护这些基本权利和这个生命体的责任。这种伦理道德的诉求极需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学。

三、1.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公民

  学生是未来的公民,学生毕业后要面临既存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要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公民,必须在学生就学时期装备他们,而其中应该提供他们环境调查与问题解决的知识,技能。

现实的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常常不容易快速的解决,其中又牵涉到各方利益,所以在教导学生环境调查与问题解决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学者常选择与学生较有关系的环境问题为教学的主题,而社区及学校的环境问题是学生日常接触,学生较为感兴趣且合适的。

  教导环境调查与解决的方式有二:个案研究与亲身的经历。个案研究可藉由个案的实例,学习环境调查解决的策略、过程,各种策略的目的与可能的结果;个案研究也常引起学习者跃跃欲试。亲身经历是一种从做中学的方式,此方式较个案研究的方式为直接、有效,但其中的挑战性也较强,往往学生必须有教师的引导或辅助,一边规画孰行脸讨改善。

  2.科际整合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种科际整合的教育,非由单一科目、或某类专长教师所能满足。而且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在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以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它是一个全人的、全面性的教育。因此,若非一个完整的教育计划加以统整,则难竟其功;而一个持续性的教育计划将更有助于学生的态度、价值全球性环境伦理及负责任环境行为的培养,达成环境教育的目的。故在实施环境教育时,拟定出一套有计划的环境教育计划,统整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提供完整的学习环境是必须的,也是有意推展环境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3.环境教育的目的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了解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及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现今多变的社会及日趋复杂的环境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讲式,分组实验活动)已被认为不适应环境教育的要求。环境教学不应该只限于知识资料的整理与传达,而需以问题解决的方式为教学重点。又小学环境教育乃是教导学童认识人类与其环境的互动关系,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于1972年召开的国际环境保育与教育教师训练课程会议中,建议环境教育应融合下列教学方法:

  (1)在环境中教学,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中并亲身去观察环境问题。

  (2)教导认识环境,除让学生自行观察、记录外,教师应指导其进行环境分析与比较。

  (3)为环境而教学,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及评价。

   4.教学策略及方法

  小学环教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包括上述的两大类:为环境而教学及在环境中教学的教学法。教导认识环境将由此两大类方式来表达。其中为环境而教学的教学法将以师生调查及解决学校环境问题为主的个案研究、小组讨论、价值澄清角色扮演、脑力激荡、实验及问卷调查等教学方式来呈现出两难困境,进而探讨在进行各教学策略时应注意的事项,各教学策略的特点、适用时机、运用方式及步骤。而在环境中教学的教学法将介绍知性之旅及参观教学法等。

四、1.主要课题

  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主要课题,其中前者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后者偏向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自然资源一词多以人为中心,看其所依赖的生物及非生物性资源,例如:动植物、空气、水、光矿物。因资源的再生性及有限性,又分再生资源及非再生资源,由于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目前仅地球此一星球,所以地球再生资源及非再生资源的多寡决定着人类未来的命运,对于其它生物亦有其特定的资源。和人类依赖自然资源一样,生态系内的生物与非生物,存在着物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当其中的物种或非生物因子改变,会影响其他的物种,但整个生态系常趋于平衡、稳定的状态,而其平衡实际上维持着这一种动态平衡。

  探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族群成长等的基本生态定律,以加强学习者有关此定律之观念,以学习明白物种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及生态平衡。针对能源此一课题,企图阐明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如:空气污染、酸雨等。针对因人口过多及消耗过多的两种人为因素,来说明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耗竭自然资源之现状,以再一次提醒人口的控制及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环境教育重要的一环

  户外教学对一般教师并不陌生,它是环境教育重要的一环。户外教育是一种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自然及了解现实社会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有目标导向、有系统、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在教室仰赖教师的口述或书本上获得,因此学生缺乏与大自然接触,无法建立起对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运作。课本上的资料常得不到实际的经验,难以吸收贯通。

  环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不只是概念的认知,所以更需要学生走出教室、亲身经验与体验,才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3 .能量来源有关的自然资源

   能源的使用不止于日常三餐的生物能消耗,更在起居(保暖、清洗、娱乐等)运输上多方的使用,并且能源使用量不断的随着文明科技的进步在增长。目前的能量来源主要依赖煤、石油、天然气冰力,这些能源称之为传统能源,它们常再转变为更有效且干净的电能。核能是近年来发展的能源,因其产生的能量大及若发生核能事故会产生极大的灾情,使得现代人又爱又怕。面对传统能源的有限及其产生过程所对环境的破坏,科学家继续找寻又发展一些替代的能源,并且呼吁节约能源。

  1.在课程中增设环境教育的科目

  环境教育要落实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是重要的一环。可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不限课本的内容,近年来环境教育日益受重视之际,辅助教材的出版如雨后春笋,更充实了环境教育教学的资源。然而,环境教育并非课程标准中所明列的科目,要实施环境教育教学,仍须藉由教师的热忱与自发行动加以推行。

  但如何在教学中加入环境教育内容,是实施环境教育课程教学首应思考的议题之一。在课程中增设环境教育的科目,或是在现有课程中适当的融入环境教育的内容,抑或使现有课程调整为环境化课程,均是可行的途径。

  以现行的课程观之,除了将朝课程环境化的方向加以调整外,融入式教学,乃是教师在因应教学情境时较易因时地需求而采行的策略。融入式环境教育,是在不影响原有课程目标的情形下,调整与环境教育有关的教材内容,使成为环境教育教学的一种策略。因此,挑选可融入的教材内容,并设计融入式环境教育教材,便成为教师们应具备的能力。

  2.教育学院学生的师资养成教育

  教育学院学生在接受环境教育课程时,除了基本的环境教育概念认识及负责的环境行为建立外,环境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另一个深具意义及重要性的课题。

  教自学院学生的未来使命是从事教育的工作,为环境教育的推行架构中重要的执行者之一。除了本身需有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以外,具备环境教育教学能力是必备基础。教育学院学生的师资养成教育中必修的教学实习课程,便是着眼于培养师院生的教学能力,而环境教育的教学技巧虽然与其他科目有相似之处,但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便有所差异。尤其是环境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着重情意的教学,行动技巧的培养及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的建立,而非仅只知识的教导,因而更需良好的教学方法及技巧的运用。亦即教师对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熟练与对教学过程的掌握,影响了环境教育教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