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生风采>>师说心声>>阅览文章

“思想的芦苇”之魅

发表日期2009/5/5 10:57:36 作者:无 有1185位读者读过

先有了梦轩笔谈,有了思语的转帖<<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就生就了“思想的芦苇”,然后就是“思想的芦苇”对梦轩笔谈的随影附形。这让梦轩是爱?是恨?还是爱又不是,恨又不得?这可是梦轩自己的问题了,哑巴吃黄连,心中有数的。这一切,皆因思语的帖子而起,因思语的思想而发,思语断然做不得局外人的了。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中说过的思想的芦苇:“人只不过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是一个哲人的知觉“由于思想,我们却囊括了宇宙。”“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思想的火花曳曳生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生于清冷、长于偏僻的山野河边,是多么的苍凉,多么的孤独,多么的平凡,多么的孱弱。人生又何尝不是?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当面对浩瀚无垠的空际,人是多么的渺小;面对这绵绵不断的时间,人生是多么的短暂;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人又是多么的脆弱……而人之所以成就人,就是因为人会思想,这是上天的造化。是的,思想,让人获得快乐,也让人获得痛苦;思想让人变得强大,成为万物之灵,成为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也让人探求到生命、自然的真谛;思想让人从物质的需求研展到精神自由王国的天堂,也让人受到来自自身的、自然的、有行的、无形的束缚;思想让人伟大,也让人卑贱……

惟其能思,乃有灵性;惟其善思,才见真谛。直到现在,“思想的芦苇”还是隐身,还在潜水。我们或许会猜测,“思想的芦苇”也许就是S,也许就是M,也许就是P,或者直接就是N吧。至于“思想的芦苇”到底是谁,我们似乎也没有必要知道她是真实的谁谁谁而已,我们也不必对号入座。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个符号,每一个人又都是一个现在真实存在、而过了现在就是一个过去了的故事了。所以,我们需要理解的、认同的还应该是“思想的芦苇”中的思想。下面概而权作什么个“论”吧。

师徒论。梦轩与思语在网上结成师徒对,这是我们《大家语文》上的一段佳话。不过,“思想的芦苇”似乎指点徒儿应该博长兼收,摈弃师傅的“狭隘”,容纳乐语老师的“气度”。其实,思语之所以是思语,也就在于她的思想、她的处事哲学吧:思语的思想,不同于芦苇的思想,也不会依附于梦轩的思想。思语有思语的逻辑和判断:“思语有着芦苇的柔韧和脆弱,会在风中摇曳,但不会在风中缠绕,芦苇,就是芦苇,独立的存在!无论前途是沙滩还是绿洲行走在人生的路上,有知己相伴,彼此温暖而无伤害,就已足矣!人与人的关系,无论亲密的程度有多少。都没有必要舍谁取谁,存在即为真理,谁都不需“死在沙滩上”,即使“死”,当是一段生命的终结,却会是思想的开端。,多谢生命中的智者,思语不才,承蒙错爱!我愿踏着一路花香,寻找今生的誓言!”
先后浪论。“长江后浪推前浪”,“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似乎是徒弟师于师傅进而超过师傅,这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后浪也会重蹈覆辙,难道沙滩就是“前浪”的最后的归宿?这是不是也是后浪的最后的归宿?虽然用的是推翻语,似乎是语重心长。“思想的芦苇”似乎有着什么含义,让人不解。是不是就是因为“呵斥之下”未必就能诞生“真正的思想”,而“掌声之中”也不一定就一定不能诞生“真正的思想”?

思想痛快论。梦轩语录竟然能和毛主席语录相持并论,我不知道梦轩知道后的感觉会如何,不过假如是我,那一定会不甚荣幸之至的。梦轩是个性情中人,所处景况不同,他的言辞当然的会不同,所以,要找出如这样自相矛盾的语录可是太多太多了:还有,“我不觉得有思想是痛苦的”一句,与梦轩最早说的“有思想是很痛苦的”,针锋相对,截然相对反,具有讽刺意味!这可能就是他和毛之间的差别了。

有思想的人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我们只能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而不能感觉他们的内心真实。平常人的“痛苦”不在于他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思想,也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痛苦“的标志。“他的思想还不成熟,他的思想还有缺陷,他的思想不太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所有这些,只是他们处在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过程中。如果这种痛苦不幸福,那他们何必要痛苦去呢?也是用一个平凡人来推断:他们肯定处在“痛并快乐着”之中。

前后思想论。“思想的芦苇”说过:要有思想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我同意;但是,“要有思想”和“有思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或者正在进行时,后者则是过去时。而且,过程可能辛苦,不会痛苦。即使会痛苦,也常常“痛并快乐着”。至于“思想是一种卑微的野草,只适合在低洼处生长和蔓延”。不知道梦轩作何理解。我以为,“低洼处”除了有空气、阳光以外,还有必须的“水”。思想也是一样,没有这些环境,思想会被禁锢。“天鹅”一旦和“癞蛤蟆”联系,“白天鹅”一旦和“丑小鸭”并列,一定是美好的象征。用天鹅“损人”,越“损”越美丽。

这里,“思想的芦苇”的逻辑学是多么的漂亮!思想的生成,难道就真的“卑微”,真的“野”么?人能在苦难里成长,温室里就不能成长么?许多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发生的时间、空间、条件不同,事情的过程、结果也不同。真理在一定的场合就是真理,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就是伪真理。

说句掏心窝窝的话,大家语文上的“思想的芦苇”们还是多多益善!“思想的芦苇”的思辩,“思想的芦苇”的儒雅,“思想的芦苇”的温文,“思想的芦苇”的机巧,“思想的芦苇”的思想……“思想的芦苇”就像夏日里吹来的那清凉的风!

话又转回来,“思想的芦苇”迷人的是“芦苇的思想”。思语说:"当我第一次感知到“思想的芦苇”这个意象时,我便深深地迷恋上了。一开始,我并没有去找这一意象出自何处,又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本能地以自身的理解来诠释,来感悟!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大片大片的芦苇荡,漫天舞动中,裹夹了我所有的思绪——快乐的、忧伤的,恐惧中带着点兴奋,那些在芦苇荡中穿梭的毒蛇,成了我的噩梦,也成了我童年的美好。
不知道自己曾经折断过多少根芦苇,也不知道自己曾经采下过多少芦苇花,更不知道那些被我扒下的芦苇叶究竟淹没于岁月长河中的哪一层,那些垒在芦苇上的鸟窝,我依然记得把鸟窝捧在掌心的那份小心翼翼……
是的,芦苇很脆弱,这,我很清楚!
在诗经中,芦苇和磐石被赋予了忠贞的最美!
我爱芦苇,爱之柔软的坚强!
我爱芦苇,爱之善思的灵魂!"
我也是,自从读了思想的芦苇后,我也喜欢上芦苇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