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生风采>>师说心声>>阅览文章

梦里水乡在周庄

发表日期2009/4/29 10:32:19 作者:无 有1153位读者读过

破天荒的,一个大男人竟然收到这样的一条信息:祝聪明伶俐天下无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打遍天下无敌手,情场杀的鬼见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晕倒一片迷倒一帮的你,美女节快乐,越来越有魅力!!!!!!哦,是三八妇女节了,叫美女节多好。随即转发了两个很知己的小妹。发信也有个忌讳,所以也就没敢造次的转发多个了。

看过一个帖子:说大凡节日都是弱者争取自己权益一种方式,轰轰烈烈后就成了一个形式,届时就走走过场了。看帖子的时候虽然没怎么的感觉,可是过去了,却反沉在心上了。乡村小学,其实真的不能和城里比,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差甚远。常言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好在教师们虽然也有牢骚,却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门口的池塘,深浅大家都有数的。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也该庆祝庆祝吧。已经好几年没有外出活动了,记得上一次是03年,去的是梅花山。一晃已过两千日,就去去周庄吧,一头拍了板。

提起周庄,已经三顾了。

第一次去周庄,是个夏日。记得那烈日炎炎,记得热得难受,还记得那知了在树丛中有气无力的鸣叫着。记得真切的,就是那首流行的歌,那首台湾的校园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在途中的车上就一遍又一遍的播放着,那轻松有趣的歌词,那欢快流畅的曲调,那浓郁深厚的乡村气息、那真挚自然的情感流露,那童年生活的情景与心情,唤醒了自己童年的记忆。走进周庄,还是依稀记得它,是一种历史的感觉。那时周庄刚刚开始对外开放,一切都是那么的陈旧原始,记得走过陈府的那个长长的、窄窄的,暗暗的小巷,一股陈年的霉味久久的从呼吸中渗透到肺腑,直到现在还是郁结在心,不得排解。对于清后的历史,自己天生的就没有好感,直到现在,喜欢的还是山,还是水。做学生时,自己不愿学的就是中国的近代史,那是一部屈辱史。不忘历史是对的,可是,那种不堪回首的东西给人永远是压抑,是痛苦,是屈辱,真的,就有一种像发疯发狂的感觉。只要是人,对那种阴暗哀怨抑郁的感觉一定非常的厌烦?久而久之,说不定就如祥林嫂,精神失常。谁愿意自己一次一次的揭开那已经痊愈的伤疤呢?

对周庄的感觉是越来越好。第二次去,是一个春雨菲霏的日子,江南春色在那古老的小巷深处是那样的的缠绵,缠绵的让缅怀,让人思念。那次的记忆和好友亦雨轩的《梦江南》联系在了一起。很喜欢她的《梦江南》

梦不尽

江南红雨

杏花烟波古巷

梦不尽

江南萧萧

暮雨云飞起霞
有多少

青石小路

流水人家
散发油墨清香

伴着笛音绕梁
涓涓细流

击碎了

如水的月光
岸上青柳

随风轻扬
少女芙蓉的脸庞

消失在

柔和的花香
何曾没有

俊朗少年

对她日思夜想
心中的恋人

在烟雨中徜徉
就让缠绵的心绪

化作一缕清烟
永远飘荡在

江南水乡

虽然自己生在南京,长在江南,可生活的那个小乡村,却没有蜿蜒流淌、九曲八弯的水路。所以这里的水乡,该是一场湿润的梦。一如戴望舒的《雨巷》:那个结着丁香 一 样 愁 怨的姑娘一定是走在这样的雨中这样的巷内。斜斜细雨中,那样的古镇那样古老的石板桥,流波中倒影淡如青烟,迷蒙如雾,撑一把油纸伞,立于清寂的古桥,浮躁的心该是沉稳的,那样一种安宁平和应会深深浸透你的内心。一种无法排解的思绪让我对这首《梦江南》有了另一种情致的解读。【解读附在后面】,记得那次伴着自己的是只有五、六岁的天真烂漫的磬儿,牵着她那柔柔的小手,行走在那湿漉漉的百年小巷中,是那么的纯雅,那么的温馨,又是那么的亲切。

    江南著名的水乡有好多。直到现在,细数数。我还去过同里,去过西塘,去过同里,去过乌镇,还去过木渎。可都是一样的淡彩清幽的水墨画印象: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样的拱桥、小巷、骑楼、石街,一样的随处可见、蜿蜒曲直的水路……

  这次是三顾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车程,非常宽松的环境,非常闲适淡然的心境,也让我再一次的非同一般的真正领略了周庄这个江南水乡的神韵。一连十多日的春寒陡峭,没想到今天却忽然的一扫而去。春阳开始暖暖的了,春的气息伴着我们来到了这个水乡?谁说江南过了冬天就是夏天?又一次的踩在这这古老村落的青石板上,似乎很亲切,很温馨。不自然的就想起了儿时,想起了曾经的过去。

  又坐上了那村姑摇橹着的小船,又一次听着那久违的熟悉的江南小调。同船的,有着快乐的、纯得透明的小丫,也有着欢喜着的老外,他的吱哩哇啦,我是一句也听不懂,却还是相拥着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情不自禁处,手舞足蹈起来。一处一处的留着自己的身影,一处一处的找寻着曾经的乡村的惊喜。那香香的豆腐脑,那惊艳的蚌镯,那喷香的万山蹄,那碧翠的玉石,那农家的饼糕……惊喜,就惊喜在一种美妙的感觉中。不知不觉中,青砖街上那相拥相搀,让人感觉的多么的自然,多么的甜,多么的蜜。

  来也如梦,去也如梦。梦里水乡在周庄…

附《梦江南》赏析:

  江南,有着它那水乡的灵韵,历史的积淀。词人起笔就连用两个"梦不尽",来抒发自己对江南水乡的那种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另人感叹。那么,江南有哪些使他这样的难以忘怀呢?词中用七个具体的景物历历道出,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雨、杏花、烟波、古巷、暮色、云、霞。在这里,词人将自己在江南水乡生活中的具体环境加以渲染。而且加了浓浓的情感色彩。"红雨",是因为雨打花落,随雨漂红。"烟波",是小巷深处,蒙蒙细雨斜飘,仿佛成了波浪。这烟波,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深刻感悟。这里写了"蓦雨、古巷",他要诉说的含义可能就是对历史的一种追忆。"有多少青石小路流水人家,散发油墨清香,伴着笛音绕梁。"词人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路上,看到的是潺潺流水,其乐融融的农家;闻到的是清香的油墨味,听到的是悠扬清脆的竹笛声。这里,词人将江南的文化底蕴--书画音乐一览无余。

    "涓涓细流击碎了如水的月光,芙蓉少女的脸庞消失在柔和的花香中,何曾没有俊朗少年对她日思夜想。"词人从暮色写到了夜色。时间在流动,词人的思绪也在飞扬。月光如水,静静的洒向美仑美奂的江南水乡,放眼望去,涓涓细流中,哪里找得到月亮的倒影?只是碎成银光点点。晚归的少女缓缓走近,又远去。江南水土的养育、滋润,使她们的脸庞如盛开的芙蓉般清秀靓丽,又何曾没有俊朗少年对她日思夜想。词人这里对少女的爱慕之心借"俊朗少年"之口暗示出来。确实是高明之处。"就让这缠绵的思绪化作一缕青烟,永远飘荡在江南水乡。"

    词的最后,作者从回忆又走到现实中来了。这思绪缠缠绵绵,郁结在胸,那就让它化作一缕青烟,永远飘荡在江南水乡吧。词人最后又回归到了主题:对江南的"梦"的上面。首尾照应,构思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