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峰小学校志
发表日期2008/10/9 13:56:14 作者:无 有2072位读者读过
第一章 上峰小学沿革
上峰中心小学的前身:由私塾到国立单班初小、到解放后的不完全小学、辅导区小学,直到1962年成为中心校。
国民十四(1926)高庄村开明人庞必旺、庞必钱创办了私塾学校。在庞家祠堂,学生三十人左右,由庞翠玉任教(去台湾)。广大穷苦人子女进不起私塾,家长要办饭、交米出钱。
读私塾的学生很苦。学生整天关在祠堂(关关水),整天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课本。初一、十五日,学生要站在“天地君亲师”之位的牌子前鞠躬敬礼。学生犯错误、不会背书要遭到老师打手心。
1927年—1928年皇甫有范任校长。
国民16年(1928)高庄就办起“洋学堂”。皇甫有模任校长。一个班,三十几个学生,课程有语文、数学、地理、历史、公民(政治)、体育、唱歌等。两年后,皇甫有模调县教育局当督学员。
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生活极苦,兵荒马乱,学生数很少。但由于群众对“洋学”不信任,“私塾”在农村仍旧存在。
抗日战争胜利后,庞必祥从四川回到江宁,任江宁师范第一任校长。由于他的关系,曾昌明(女)调到高庄小学。
1945.7——1946.7高庄小学的校长是巫笑天。
1947.7曾昌明(女)当校长。教育局分配师范生当教师,教师工资县局拨一点菲薄的薪水来维持生活,还要靠发动学生家长捐献一部分。当时高庄小学2个班,80人左右,3名教师。
民国35年(1947)国民政府在全县推行国民教育,上峰庵建立乡保国民学校,校长王德录。学校有5个班,150多名学生,是中心完小。教育经费由局县拨发。学生参加“童子军”站岗放哨。学校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1949.4南京解放后,上峰乡隶属江宁县六区,高庄小学首任校长皇甫开金,学校仍在庞家祠堂。学校规模很小,2个班,七、八十名学生,4名教师。
解放后到60年代初,高庄小学不断扩大规模,由初小转变为辅导区小学,这一时期原上峰镇分别属江宁县第六区和汤山人民公社管辖,上峰地区没有中心小学,但有4所辅导区小学(湄塘辅导区小学、李岗头辅导区小学、阜西辅导区小学、阜东辅导区小学,50年代中后期李岗头辅导区小学移到高庄形成高庄辅导区小学),当时教学点星罗棋布,多达20所以上,多数是单班复式。
1962年随着上峰人民公社的成立,上峰成立了中心小学,地址在高庄村,教室以庞家祠堂为主,借用政府的一些空房(草房)作为行政用房和办公用房。随后几年分别由孙祥熙、刘祥云任中心校长,这一时间村完小相对集中,单班复式教学点较多,校舍仍然以祠堂寺庙为主,但这一时间教学秩序比较稳定,教学质量较高。
1967年到1976年这十年间,中心小学名有实至,更改为高庄小学,各小学受教革组领导管理。当时,各大队纷纷办学,都建设了一所村(大队)完小。
70年代末期,又恢复了中心小学,各大队小学又从属中心小学领导,这一时间由于学生增多,中学容纳不下,各村小纷纷办起戴帽子初中。当时,师资缺乏,增添了大量的民办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这时皇甫新任上峰中心小学的校长、侯国和任幅校长,到1981年9月中小学分开,侯国和任中心校长,皇甫新任上峰中学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学也走向了正轨,教学环境得到了美化,教学设备得到更新,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学校成了儿童的乐园,这段时期学校有张玉平、笪鸿明任中心校长。
建国后上峰小学学校历届校长更迭表
姓名 |
任职时间 |
姓名 |
任职时间 |
皇甫开金 |
1949-1956 |
皇甫新 |
1973-1981 |
胡惠明 |
1956-1961 |
侯国和 |
1981-1983 |
吕一凡 |
1962-1963 |
朱德顺 |
1984.1-1984.7代理 |
孙祥熙 |
1963-1965 |
张玉平 |
1984-1994 |
刘祥云 |
1965-1973 |
笪鸿明 |
1994-至今 |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上峰中心小学的前身是解放前私立高庄小学,1926年庞必钱在高庄庞家祠堂创办了高庄小学,直到解放前夕高庄小学只有2个班,80名学生,4名教师。
解放以后直到60年代初,上峰地区的小学都改成公办学校,高庄小学发展尤其突出,从一所普通村初小发展成完小、辅导区小学,有教师8人,学生100多人,这一阶段,全上峰地区有教师60多名,学生800多人,辅导区小学4所,复式班教学点20多所。
1962年上峰人民公社成立,高庄小学改为上峰中心小学,真正成为上峰教育的中心,随后发展速度加快,教师数、学生数增加,校舍由庞家祠堂搬迁到新校园(现在的上峰幼儿园)直到70年代末,上峰中心小学本部有10个班级、教师20人,学生近300人,全乡(公社)有教师140多人(其中含民办教师、赤脚、代课教师等),班级100个,学生3100多人,完小13所,单班复式教学点19所,这一时期教学条件仍然较差,教室有危房存在,学生无课桌凳现象普遍。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政府的财力不断雄厚,学校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一无两有”工程。1985年乡政府为中心小学新建了一幢教学楼。孟墓小学、潭山小学、上峰小学都异地新建了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到80年代末,中心校本部有6个班,23名教师,232名学生。全乡有67个班、129名教师、2094名学生,这时单班复式教学点基本拆完。
进入90年代,在逐步落实、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为优化教学资源,学校进行了第二次布局调整,中心校下面只留了湄塘山小学、东岳庙小学、泉山小学三所完小,其余完小都改为了初小。96年乡政府为了振兴家乡教育事业、改善办学条件培育英才,投资500余万元人民币异地新建了一座中心小学,爱乡港胞、中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贾安坤先生自愿捐资200万港币共同建设,为弘扬其义举经镇政府决定,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尊用贾父之名将原上峰中心小学更名为江宁县上峰镇世生小学,以作永久纪念。同年11月我校迎接了国家级义务教育检查验收,得到检查组领导郑启明司长的高度赞赏。
94年李岗头村的知名企业家李荣才为了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个人捐资70余万元,异地建设了一所李岗头小学,为了永久纪念李荣才捐资办学的壮举,经乡镇同意报县政府批准将原李岗头小学改为江宁县上峰乡泉山小学。这一时期,除了校舍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以外,在教学手段、内部设施也得到了改善,如班级实现了“二机一幕”工程,学校配备了相应的专用室及内部设施。
2000年以来,随着施教区范围的入学儿童不断减少,同时能使入学儿童受到均等的教育,根据上级精神,学校进行了第三次布局调整,逐步撤拼初小。到目前为止,原施教区范围内只有中心小学和湄塘山小学两所,有望2008年能达到一镇一校的要求。这几年来,在技术装备上,由于镇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断投入,使我校有了很大的改观,02年我校通过了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验收;04年通过了六有工程的验收;06年通过了省级合格学校的验收等。
附:上峰中心小学学校数、班级数、学生数
年份 |
学校数 |
班级数 |
学生数 |
年份 |
学校数 |
班级数 |
学生数 |
1980 |
32 |
100 |
3172 |
1994 |
15 |
72 |
2184 |
1981 |
32 |
99 |
2882 |
1995 |
15 |
75 |
2457 |
1982 |
29 |
87 |
2618 |
1996 |
15 |
75 |
2587 |
1983 |
26 |
81 |
2385 |
1997 |
15 |
74 |
2738 |
1984 |
23 |
79 |
2212 |
1998 |
15 |
76 |
2880 |
1985 |
19 |
72 |
2056 |
1999 |
15 |
77 |
2805 |
1986 |
19 |
72 |
1957 |
2000 |
15 |
75 |
2652 |
1987 |
16 |
68 |
1917 |
2001 |
12 |
68 |
2334 |
1988 |
16 |
68 |
1952 |
2002 |
4 |
51 |
1981 |
1989 |
15 |
67 |
2094 |
2003 |
3 |
43 |
1689 |
1990 |
15 |
68 |
2170 |
2004 |
3 |
40 |
1499 |
1991 |
15 |
68 |
2099 |
2005 |
3 |
36 |
1356 |
1992 |
15 |
64 |
1979 |
2006 |
2 |
30 |
1230 |
1993 |
15 |
67 |
2025 |
|
|
|
|
第二章第七节 教育成果
1984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1985年获团中央全国万名创造杯活动奖。
1987年,江宁区教育局在上峰小学召开了全区村完小创建示范村完小现场会。
1989年被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同年笪鸿名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0年学校为市、县提供了“普九”现场会现场,被县教育局平为先进学校 。
1991年学校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学校被县局评为先进学校。
1992年学校承担了市“八五”数学课题的研究实验工作,有2所下属幼儿园为省幼教干训班50多人提供了参观学习的场所。
1993年教师邵良俊在基本功竞赛中获市一等奖、省三等奖 ,被评为市优秀教师,获行知奖;学生陈家胜在“华杯赛”奥林匹克赛中均获省二等奖。
1995年邵良俊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6年迎接了教育部小教司对我校义务教育的检查验收。
1999年12月创建了南京市规范化学校。
2006年6月荣获第十一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01年元月获江宁区2000年度先进学校。
2001年3月获南京市少儿科技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1年到2005年连续5年获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先进学校。
2002年12月创建南京市示范学校,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
第八节 教师队伍
解放以后到60年代中叶,中心校有教师十几人,全乡有60多人,教师的平均工资在40元以下,与其他行业相比没有多大差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心校有教师近20名,全乡有110多人,这一时期民办教师较多,教师平均工资在35元左右,与其他行业相比也没有较大差异。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上峰学生数最高峰的时期,小学学生多达3100以上,各小学都有戴帽子的初中班,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1980年全公社教师达197人(当时东岳庙和孟墓联中属小学管理)1981年中小学分开,初中全部归中学管理,这一年小学学生数是2882,班级数有99个,教师155人。当时政府规定民办教师工资靠大队书记的八成(附:1981.9上峰中心小学教师一览表)
上峰中心小学教师一览表
大队 |
总数 |
男 |
女 |
党员 |
团员 |
其中 | |||||
公办 |
民办 |
赤脚 |
合同 |
代课 |
自请 | ||||||
合计 |
155 |
90 |
65 |
11 |
|
51 |
91 |
5 |
3 |
2 |
3 |
宁东 |
12 |
10 |
2 |
|
|
2 |
7 |
3 |
|
|
|
阜东 |
11 |
8 |
3 |
|
|
4 |
7 |
|
|
|
|
宁西 |
12 |
8 |
4 |
|
|
4 |
7 |
|
1 |
|
|
庄里 |
9 |
2 |
7 |
|
|
3 |
5 |
|
|
|
1 |
阜西 |
12 |
7 |
5 |
1 |
|
3 |
9 |
|
|
|
|
上峰 |
12 |
6 |
6 |
2 |
|
4 |
8 |
|
|
|
|
李岗头 |
12 |
6 |
6 |
1 |
|
2 |
8 |
|
1 |
|
1 |
潭山 |
10 |
9 |
1 |
|
|
2 |
7 |
|
|
|
1 |
新宁 |
8 |
4 |
4 |
1 |
|
3 |
5 |
|
|
|
|
白合 |
9 |
5 |
4 |
1 |
|
2 |
6 |
1 |
|
|
|
孟墓 |
15 |
7 |
8 |
1 |
|
3 |
10 |
1 |
|
1 |
|
插花 |
11 |
5 |
6 |
|
|
3 |
7 |
|
|
1 |
|
中心校 |
22 |
13 |
9 |
4 |
|
16 |
5 |
|
1 |
|
|
80年代以后民办教师陆续转为公办,85年教师工资进行工改,教师的工资有所提高。1988年以后,对教师进行了职称评聘,直到90年代,全乡镇的教师都在120-130人之间,各教师都有了相应的职称,教师待遇得到提高,与其他行业相比仍然没有很大的差异。
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逐年减少,到目前为止只有90人。教师工资平均在1600元左右,与其他的行业相差很大,教师工资只相当于村书记的3-4成,比任何行业都低。
上峰中心小学教职工数一览表
时间 |
专任 教师 |
行政 人员 |
工勤 |
时间 |
专任 教师 |
行政 人员 |
工勤 |
1980/9 |
188 |
7 |
2 |
1994/9 |
111 |
7 |
1 |
1981/9 |
146 |
7 |
2 |
1995/9 |
112 |
7 |
1 |
1982/9 |
136 |
7 |
2 |
1996/9 |
111 |
9 |
1 |
1983/9 |
127 |
2 |
2 |
1997/9 |
113 |
9 |
1 |
1984/9 |
123 |
7 |
2 |
1998/9 |
115 |
9 |
1 |
1985/9 |
123 |
7 |
2 |
1999/9 |
117 |
9 |
1 |
1986/9 |
121 |
7 |
2 |
2000/9 |
115 |
9 |
1 |
1987/9 |
120 |
7 |
2 |
2001/9 |
112 |
9 |
1 |
1988/9 |
115 |
7 |
2 |
2002/9 |
103 |
9 |
1 |
1989/9 |
111 |
7 |
2 |
2003/9 |
95 |
9 |
1 |
1990/9 |
115 |
7 |
2 |
2004/9 |
90 |
9 |
1 |
1991/9 |
116 |
7 |
2 |
2005/9 |
87 |
9 |
1 |
1992/9 |
112 |
8 |
2 |
2006/9 |
82 |
9 |
1 |
1993/9 |
110 |
8 |
2 |
|
|
|
|
第九节 办学条件
解放以后直到60年代中叶,校园面积都很小,校舍几乎都是一些祠堂寺庙或是没收地主的房产等,没有教学设备设施,学校也较分散。
六七十年代,上面号召就近入学,各大队都纷纷办学,建设了一所完小,中心校本部校园 面积近10亩,校舍面积达800平方米,几乎没有功能室。教学设备设施简单而偏少,只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材、操场、沙坑、乒乓球台、跳高架等,教学上只有黑板、卡片和粉笔。
八十年代,中心校本部、孟墓小学、潭山小学、上峰小学都新建了教学楼,全乡镇实现“一无两有”工程,教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功能室、教学设备设施仍就较少。
90年代,政府投入巨资为中心校异地新建,校园面积达23亩,校舍面积有5005平方米,有了配套的功能室,如有自然实验室、体育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藏书室、教师/学生阅览室、劳技室、音乐室、舞蹈室、少先队室、广播室、文印室、档案室等。在教学设备上有二机一幕,教学挂图配套。
2000年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多媒体室、网络学习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技能创造室、校史室等,教学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