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师生风采>>学生空间>>阅览文章

回归自然 体验生活——浅谈习作教学取材中的“三用”

发表日期2009/4/3 12:37:05 作者:无 有926位读者读过

回归自然 体验生活

——浅谈习作教学取材中的“三用”

上峰中心小学  庞志荣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畏惧习作。一听到“写”就喊头疼,究其根源在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实际上,那些练写习作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苦不堪言?究竟从何处去寻找习作的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自然,体验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示中年级的习作,只要能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即可,不必拘泥于习作的形式。近年笔者在习作教学取材方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尝试,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让习作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
一、用学生的“眼”,关注生活的“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教训儿子的名句。意思是说,真正要学写诗,必须在诗外下功夫,也就是需要生活实路。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仅局限于习作指导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从何处去寻找写作的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关键是我们要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此,我经常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看一看那繁华的世界,听一听那清脆的鸟语,闻一闻那稻花的香味。经常提醒他们多注意观察日常饮食起居、市井吵闹,关注那街头巷尾、商场一隅,留心那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倾情于花鸟虫鱼、大院清晨、夕阳西下……总之,指导他们尽量挖掘自然中的珍奇的景象、尽量猎取生活中平凡的琐事入文。
  经过一段时间留意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似乎都成了学生习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于是,在一次指导他们写人时,我意外的发现我们孩子的习作中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内容。有的写家庭生活,写写自己家庭中的欢乐与苦恼,写写由于自己的不慎,造成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有的写自己,但再也不是局限于写自己总是如何如何认真刻苦学习,如何如何“改邪归正”,更多的是写写自己某次课余时的恶作剧,亦或写写自己做完作业后的无比轻松,甚至还有的写写自己在成长中的众多烦恼……有的写同学,写写他们下课后的打打闹闹、写写某次上课时的调皮捣乱,进而写写好朋友之间的窃窃私语;有的写写教师,写写他们眼中教师的日常生活,写写他眼中的教师与校长、与其他老师之间的关系,写写他眼中教师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写写他眼中教师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写“我”曾与“我”的老师的心灵对白等等……
  看到如此丰富的素材,我更坚定的意识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自己勤于并善于用眼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用学生的“耳”,聆听生活的“实”。
  热点新闻,时政报道学生不可不听。平时提倡学生关心时事政治。新近召开的十六大精神,学生不可不闻;新近推选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学生不能不知;伊拉克与美国关系的恶化,打得热火朝天的伊美之战,学生不能不晓;有关举国上下高度重视的“非典”的防治,不可不明啊!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真相、真情、真动态,学生不能不关注。
  为此,每天中午,我都组织学生准时收听12点的“新闻30分”、1点35分的“今日说法”。天天如此,雷打不动。除此之外,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陪同孩子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地方新闻。为了让学生收听到的新闻得到报道,我在早读课之余组织学生开辟了一档“新闻早班车”栏目。学生聆听新闻的意识大大增强。不久,他们不仅报道国家中央的新闻,更自觉自愿的多渠道、多方位的采访报道自己身边的“热点新闻”了。最近,他们正“聚焦”“非典”哪!“非典”的形成原因,“非典”的传播方式,“非典”的明显症状,“非典”的预防措施等等,每一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耳”聆听生活的“实”,实地报道,实事求是。这样在他们的习作中反映了更多的真人、真事、真相、真动态,涌现出更多的真情、真感受。
  与此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征订阅报刊杂志,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关心下一代周报》、《作文报》、《语文世界》、《小学生数学报》等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读到尽兴处,总爱情不自禁的与自己的知心好友探讨一番。每每看到他们交流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之际,我绝不会打断他们,因为我知道这时他们的积累的典型素材在汇集,他们的意识在流动,他们的观念在碰撞,他们的情感在融合——这是他们听读的丰收之际。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最感兴趣的、感受、体会最深刻的文章剪下来,试着再读读,写写听读后浅薄的感受。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剪报习作当然比教师的命题习作写的精彩得多。所写之作,取材蹊跷,观点独特,内容真实,情节感人。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学生经过如此长期的锻炼,自己客观的观察方式、角度都会有所不同,表现形式自然各异。但是,学生在自己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增强了自己写好习作的信心。这样可能办公室里少了一摞整齐的作业本,但班级体中却充满了活力;社会中少了一件规格化的产品,祖国的未来却充满了希望。
三、用学生的“心”,体验生活的“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中首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发展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的。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的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着极大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仅仅引导他们去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自然不行。在学生认识世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引导,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的体验生活,记载下生活的感受。在学生的习作中更应该融入对学生价值观、审美情趣形成的指导。
  为此,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相机、话筒、画笔、录音、采访等多种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其中所积累的素材也会在无意间增加,在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拔河比赛、“夺标800”等一系列集体性的活动,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真正内涵,才能写出“这一次春季运动会结束了。在这一场运动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很开心。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汗水与眼泪,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才是坚不可摧的。”这样的语句;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当一回清洁工人、做一次地道的农民,他才会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累,才能深刻的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伟大与崇高,从而自发的尊重与敬佩劳动人民;只有让学生过一天脱离爸妈的生活,爸妈挣钱的不容易才会让他刻骨铭心。
  酸、甜、苦、辣式的调味剂充实着他的生活,学生只有用他真实的一颗心,才能真正的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才能真正的品味到生活中无穷的乐趣,才能写出生活的“与众不同”!
  《新课程标准》推崇的现代学习方式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体验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因为学习它不仅仅是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更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的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为此,在我们习作教学中不妨更多的引导学生回归自然,体验生活,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取材渠道,真正的让习作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