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教学科研>>教师培训>>阅览文章

上峰中心小学五年内新教师发展计划

发表日期2014/7/2 13:02:54 作者:王先进 有1016位读者读过

近年来,由于我校老教师陆续退休,不断有新教师加入,因此,我校的中青年教师成了学校的中间力量,故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了我校工作的重点之一。特制定以下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建设内涵丰富、品质优异、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理念

1、立足“校本”

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形成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教研模式,通过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的规范、改进,形成实践智慧。

2、基于“问题”

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3、走向“共生”

以个体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改变传统学科教研形式单一、内容零散、缺少互动等问题,引进共生理念和对话机制,形成平等、合作、共享的研究氛围,注重教师群体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发展目标

    让每一个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实现优质化。以“群体、有效”为标准,以“校本研修”为主渠道,以“自学与指导、理论与实践、培训与反思三结合”为原则,以“学习、实践、反思”为抓手,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专家引领、合作并进等形式”为依托,逐步成长为一名“能胜任学科的‘入格’教师――‘升格’为学科骨干教师――有‘风格’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

    四、具体措施

(一、激活专业情感:变“要我进步”为“我要进步”。

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需要,就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所给予教师的不应该是过多的约束和规定,而应该是唤醒和激励。

1、开展主题教育,感悟职业价值。

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深刻理解。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职业,才会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专注于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开展“我的教育创新”(条线、班级、教学管理等)征集和评选活动,并进行表彰和展出。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提升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引导教师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学校的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让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成为内需。

2、发挥榜样引领,焕发事业理想。

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我们要通过榜样引领来帮助教师勾画自己的发展愿景,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1)聆听专家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化聆听为感染,化感染为激励;

(2)学习教育专著,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参悟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

(3)观摩名师课堂,学习丰富经验,感受名师风采;

(4)挖掘身边优秀教师的事迹并组织演讲,体会他们的成长经历,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

3、培育优秀文化,体验成长快乐。

教师的成长需要有持续的动力,这种动力既来自于自身,更来自于他所处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持与滋养,注重教师成长的生态文化建设,尽可能多的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多让老师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润,在文化发展中成长。

(1)倡导“快乐工作”的理念,引导教师把工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像享受生活一样享受教育的幸福;依托中青年教师,打造温暖和谐的学科团队。

(2)确立“每个老师都是好老师”的理念,尊重、关心、呵护教师的成长;

(3)创设教师成功的平台,努力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挥“教育博客”的作用,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思想沟通,使其真正成为教师们“心灵沟通的窗户”、“思想碰撞的舞台”、“学术交流的园地”、“成果展示的平台”……

(二)、规划成长路径:变“自然生长”为“引领成长”。

教育仅有理想是不够的,需要与现实的嫁接;教育具有激情也是不够的,需要有冷静的思考和务实的措施,需要静下心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期和艰苦的过程。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规划很重要。规划是实施目标具体的路径和措施。

1、“入格”培养――实施青蓝工程。

职业生涯刚开始的几年,是教师的职业定向阶段,也是教学习惯和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由学生向教师“入格”的过程中,新教师们需要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为其“引路”,这样才能缩短“磨合期”。

学期初下发 “青年教师帮带结对材料”,明确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的职责,学期中对师徒结对情况进行抽查,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反馈抽查情况,肯定优点,提出不足。学期末成立考核小组,结合《辅导组“优秀师徒”考核细则》继续开展“优秀师徒”评选活动,在青年教师会议上进行表彰。

2、“升格”培养――实施全员工程。

我校四十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占专任教师总数将近60%。这一群体年轻有活力,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勤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

(1)发挥“个人专业成长计划书”的导向引领功能,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学年初制定规划,年底上交学校逐一考核完成情况。

(2)搭建“反思与交流的平台”,凝聚和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

A、推进每月一次的“校本研修”。期初制定“校本研修安排表”,开展如讨论交流会、观摩名师课堂、技能培训、聆听专家报告等活动,以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B、推进每两周一次的“百家讲坛”。以演绎精彩、讲述成长、交流心得的方式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撑。

C、推进每月一次的“论坛沙龙”活动。努力创设自由开放的对话过程,让教师的思想得到碰撞,触发他们更多的思考。

(3)铺设“成长之路”,促使教师循序渐进发展。

A、课题研究:每位教师有个人研究课题,每阶段有研究计划总结,计划总结科学合理、有推广价值。引导教师在身边找课题(在已有的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寻找挂钩点),开展骨干教师课题项目申报交流,不断丰富科研内涵。

B、理论学习:能定时定期收录推荐优秀文章至“教育博客”,并有学习心得或推荐理由。

    C、课堂实践:中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实践课1-2节,三十五周岁以上教师每学年上实践课1节,四十五周岁以上欢迎上、鼓励上。积极参与本学科磨课组的听课、评议活动。

D、课例研究:每学期实践课教案或集体备课1-2份,实践课有说课材料,每学期评课材料2份。

E、备课笔记:能紧扣新课程理念,围绕课题有量多质优的教学反思。主学科不少于计划总课时数的二分之一,字数不少于30字。

F、教学随笔:每学期在个人博客上发表10篇以上,有一定的典型性,能作比较深入的剖析。

G、论文发表:每学年至少有一篇论文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3、“风格”培养――实施名师工程。

名师是名校的支撑,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一批名师来引领和推进。我们把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个性化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作为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核心内容。

(1)营造一种氛围。结合绩效工资的奖励机制,加大对他们的宣传,提升他们的专业地位,鼓励教师争当“名师”。

(2)制定一份计划。中青年教师使用“十二五期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让行动有章可循,螺旋发展。每学期末上交学校进行考核。

(3)搭建一个平台。每学期依托学科团队,分批开展全员展示课,引导他们实践反思,帮助他们提炼教学思想,形成教学风格。

(4)形成一个机制。定期开展各级教学骨干的申报、评选和命名工作,对已获得各类学术称号的骨干教师进行相应的考评,激励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推进校本研修:变“个体发展”为“群体发展”。

 每学年将进一步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师研修机制。研修的内容追求与教师需求的相融,研修的过程追求互动式的对话,研修的效益追求思维的深入。立足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业务学习”与每月一次的“校本培训”,保障校本研修能规范、有序、高效地进行。

 1、学习:在合作中提升

(1)、“把握学科能力”讨论交流会:畅谈老师们在平时备战中的经验、困惑及针对辅导组基本功竞赛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

的不断提升。

(2)、“观摩名师课堂”: 借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课例光盘,采用个人观摩与集中讨论的形式,在传承以往“带着话题听课、确定重点人员评课”做法的同时,加入“点评典型精彩片断或问题片断”环节,力求聚焦课堂细节的同时提炼教学思想。

(3)、“信息技术的运用”专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如何使用电脑、使用网络资源的专业培训,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兴趣的同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4)、“聆听专家报告”: 邀请名师、专家来校作课讲学,开展专题研讨,在学习理解、分析解构中吸收内化,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

 2、实践:在互动中发展

 (1)“行政预约、教师邀请、随班跟踪式”的随堂课:由“推门”到“预约、“邀请”、“跟踪”这一形式变化的背后体现的是学校管理理念的转变,由检查转变为指导,体现了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避免了因为突击性而给教师带来过重的心理压力。力求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让教师上得放心,上出信心。具体做法是:一是由各分管领导提前一至两天通知相关教师做好上课准备或是相关教师定好课题定好时间主动邀请分管领导听课或根据需要由分管教导、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对某位教师作一定时间的听课指导;二是每次听课都与检查备课、作业相结合,课后及时填写“课堂观察评议表”“备课作业反馈表”,并与上课教师开展交流、讨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主题式、平行式、渐进式”的研究课: 各学科团队继续要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互动为形式,不断提炼教学思想,锤炼教学技艺。学期初,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的时候,就要确定好本学科本组内的磨课小组、磨课方式、磨课内容和磨课时间,制定成磨课安排表并深入开展。根据研究需要也可以采用如语文学科定磨课组定主题的研究机制,以构建“低碳节能的课堂” 为总目标,以“课题计划”为引领,以“三式磨课”为依托,以“自主和推荐”为形式,开展磨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施市级以上骨干的全员展示课与青年教师组内研究课,做到组内与组际的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磨课结束后撰写磨课过程的心得,提炼经验。

——主题式磨课:教师实践课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课后组织磨课活动。磨课要有专业引领,由学校分管领导或骨干教师担任主持人,活动前确定相关讨论的“话题”,教师根据这些“话题”准备磨课发言;活动中主持人组织调控,确定主题发言人,引导教师平等对话、观点碰撞;活动后要总结整理,形成磨课过程

性材料。

——平行式磨课:年级组教师围绕同一课题进行独立备课、上课,而后展开评课研讨。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比较,理解掌握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体会不同教法的理念、优势与不足。

——渐进式磨课:年级组先组织第一次研讨,确定课题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其中一人进行上课;课后进行第二次研讨,针对课堂生成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完善后再进行上课;然后围绕原有问题的改进和新问题的生成进行第三次研讨,完善再进行上课;课后每位教师都要撰写磨课心得体会。

 (3)“专家引领式”的指导课:以学科为单位邀请区教研室教研员作“专家引领式“的指导课。指导内容结合研究课题预先确定,可以有课前的教材解读、课中的观察评议、课后的主题研讨,也可以针对磨课过程中产生的疑点、难点进行微型式的片断剖析,力争每次活动都能做到带着话题进课堂,带着思考进会场,带着收获出会场。

3、反思:在交流中深化 

(1)教学反思:坚持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形式主要有一是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提建议谈感受的,要求每一课时都有所体现,不限字数;二是针对整个教学流程谈一课得与失的,要求数量不低于全册教材总课时数的二分之一,每学年上交一篇教学反思,每篇字数要在2000字以上。

(2)学术沙龙:学期初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和参与对象,选题关注课改的热点、难点和教师的实践困惑,在教师中征集,让教师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由教师申报做主持人,在平时实践中积累素材,事先进行思考,活动中引导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做好活动后的整理和提升,做到“一沙龙一论文”。

(3)百家讲坛:凭借“教师讲台”与“管理论坛”相结合这一平台,实施以“表达”为载体的科研方式,讲成功的愉悦,讲失误的反思,讲成功的经验,讲有效的方法,让每个上台的老师都能讲得出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能听得进去的东西,从而抒心情练表达,树典型引路子。

   (四)、形成保障机制:变“短期发展”为“持续发展”。

1、成立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

作为青年教师的一个学术性组织,学习共同体旨在凝聚和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学研会下设各学科分会和学研小组,开展如聆听专家报告、观摩名师课堂、读书交流、技能培训、上课磨课、论坛沙龙等活动,以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每学年都将进行“教师基本功比赛”,以评比代检验,以活动促发展。

    2、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考核。

每学年根据教师一年内的专业发展实绩,如专业态度、专业能力、专业实绩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激发教师的成长热情。

3、打造全新的“教育博客”交流平台。

利用网站改版契机打造一个全新的校园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其“心灵沟通的窗户、“思想碰撞的舞台”、“学术交流的平台”功能。特别是加强“随笔屋”的利用,记录成长故事、实践反思,充分发挥展示激励、互动交流的作用,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每两周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发到个人博客,开展网上交流。每月进行“优秀随笔”评选,每学期末进行“博文荟萃”的结集。